在澳门太阳集团城9728建校120周年之际,澳门太阳集团城9728教师继往开来,笔耕不辍,硕果累累。2022年以来,已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机构出版学术专著9种,发表CSSCI来源期刊/集刊学术期刊论文39篇,其中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次,《新华文摘》观点摘编2次。其中2022年7-10月,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9篇(CSSCI来源期刊/集刊学术论文13篇、其中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1篇);此外,澳门太阳集团城9728在项目申报方面再创佳绩,共获批国家级、省部级12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社科基金4项;学院在期刊建设上有新突破,《中国文学研究文摘》创刊,《唐代文学研究》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集刊。现将本年度7-10月成果择要摘录如下:
一、科研项目
1.谷鹏飞: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1942-202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本课题以当代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语境”“中国方法”与“中国价值”三大“中国范式”为对象,重点讨论:(1)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现代化阐释中的“中国范式”,主要讨论其从民族性向现代性的身份位移范式。(2)西方文学阐释学本土化阐释中的“中国范式”,主要讨论其从西方性向中国性的身份变异范式。(3)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化阐释中的“中国范式”,主要讨论其从普遍原理到现实实践的批判转向范式。课题力图揭示不同“中国范式”所裹挟的“中国语境”“中国方法”与“中国价值”,如何构成对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的现代化阐释、对西方文学阐释学的本土化阐释、对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中国化阐释,进而形成新的中国文学阐释学范式。
2.邱晓:盛唐诗歌的神话要素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盛唐诗歌,确切地说是盛唐诗歌中的神话要素。所谓要素是指神话作为诗歌的要素,则诗歌中不存在游离于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之外的神话,神话在诗歌中只能以诗歌要素的方式存在。具体研究将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作为盛唐诗歌素材和典故的神话故实,这是神话作为文学要素在盛唐诗歌中最为表层的存在;二是作为盛唐诗歌意象和结构的神话原型,这是诗意创造的核心,是盛唐诗歌艺术思维的具体呈现;三是作为盛唐诗歌想象和情感表达逻辑的神话思维,它是抽象的不可见的,同时又是确实存在的,必须在前两个层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提炼。本课题总体上是立足于诗歌艺术的文学本体研究,或可对盛唐诗歌的艺术性有所发明并贡献新说。
3.田苗:名物诗学建构视野下的唐宋诗名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本课题主要以唐宋诗中的名物为研究对象,将学科建构的宏观视野与名物微观研究特质相结合,从“物”的视角切入,探究唐宋诗中物之类、物与名之关系、物之态、物的观念、物与自然及社会之关系、物与诗歌艺术等问题,勾稽名物书写在唐宋诗歌中的特征和变化历程,探赜名物研究与古典诗歌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在研究思想上,将“名物”观照纳入文学演变过程中,建构起物的变化、名的变化、自然的变化、社会的变化、文学的变化五位一体的理论阐释结构。通过名物研究提升诗歌文本阐释的准确性,丰富诗歌研究的多元化空间。注重考察物之变与诗之变的双向互动关系,揭橥名物与诗学相结合的研究意义,建构名物诗学的研究理路。
4.柯尊斌:清代宫廷戏曲“导演”文献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本课题以清代宫廷戏曲中有关导演的文献为出发点,通过辑录、发掘和梳理宫廷戏曲活动中与导演职能相关的史料,从文献与理论的双重视角理解和认识宫廷戏曲导演实践,总结和归纳清代宫廷戏曲导演艺术与经验,提炼概括其导演理论和体系性。并从明清戏曲理论体系的宏观性视角,认识和观照清代宫廷戏曲导演理论在明清戏曲史上的格局与位置,充实和完善以明清戏曲导演理论为代表的古代戏曲理论学术话语。
5.雷鸣:社会史视野下文学中的“农村新人”形象重释研究(1942-202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项目以“社会史”为研究视野,重新阐释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塑造的“农村新人”,诸如小二黑、张裕民、赵玉林、梁生宝、萧长春、高加林、孙少平等形象。一方面,深入探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新人”形象产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状况,以及彼时乡村社会变革实践的鲜活经验,突破以往认为“农村新人”形象是文学图解政治的固化评判模式,重新理解和丰富“农村新人”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另一方面,立体呈示“农村新人”形象蕴藏的乡村生活信息,厘清“农村新人”形象背后内在、纵深的乡村变革历史脉络,从而深化对“典型”、“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实细节”等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理解,为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提供新视角和路径。
6.马乾:本草类中医古籍用字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本草类中医古籍所载中药名称、炮制方法、疾病名称、症状名称、病灶名称等中医学专名为汉语词汇学提供了丰富的汉语语言材料;本草类中医古籍所载中医学专名的用字情况则为近代汉字发展与演变研究、汉语字词关系研究等提供了丰富的汉字字形材料。本课题拟以手写本、版刻本本草类中医古籍50种为材料来源,总结其中的中药名称、炮制方法、疾病名称、病症名称、病灶名称等5类中医学专名的用字特点与规律,考释一批疑难字词,辨析一批同形字等,以推进本草文献研究、中医语言学研究、汉语字词关系研究,以及近代汉字整理与研究、综合语文辞书及中医学专科辞书修订等工作,也可以促进中医药文献规范整理、服务于中医教学与知识普及等。
7.郭越:“华语电影”研究的学术史构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华语电影”研究之学术史构建,拟对“华语电影”研究之学术思潮、学术批评、学术论争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研究。本课题力图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考量“华语电影”学术史研究的多元问题面向,既重视“华语电影”学术史研究的体系性构建,又聚焦“华语电影”学术史上知名学者个案的研读。本课题还致力于将“华语电影”研究置于中国学术史的坐标系中进行观照,并藉此探究“华语电影”学术史研究与中国当代思想史的关系。课题组认为,“华语电影”学术史的构建,将为华语电影发展提供学术智库意义的成果支撑,并为新时代语境下我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研究的学理依据。
8.郭茜,苏轼遗迹的时空分布与文学重构研究,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
“苏公行迹半天下”,于历史中形成诸多苏轼遗迹。这些苏轼遗迹在历史中沉浮,或湮没无踪,或历经毁坏多次重建,或因景仰与纪念新建,或因传说故事化虚为实,它们无不表达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苏轼的情感与态度。而围绕着苏轼遗迹所形成的文学文献,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成为苏轼文化记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题着眼于苏轼遗迹及相关历代文学文献,以苏轼遗迹为中心,进行文献考古,绘制历代苏轼遗迹的动态变化图景。并从历代史传、方志、文人文集、笔记、小说、诗话、词话、戏曲、子弟书等文献中搜集、整理相关的原始文学资料,对其多样的文学重构进行理论解读。
9.安斌,当代文学转折时期的青年主体及其文化政治研究(1977-1985),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
10.郭茜,关中苏轼文化遗迹与文学重构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
11.仲济强,西北叙事与新时期文化政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
12.白鸽,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明清季译介语汇在汉语中的嬗变及其动因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
二、学术专著
1. 李浩:《黄帝祭文汇编简注》,澳门太阳集团城9728出版社,2022年2月
《黄帝祭文汇编简注》一书是对宋元以降历朝历代祭祀黄帝祭文及相关文献的全面整理,全书包含主体及附录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全书主体,系统搜集整理了黄帝祭文文献共120篇,包括宋代1篇,元代1篇,明代15篇,清代28篇,中华民国26篇,中华人民共和国49篇。以上祭文凡现存碑志者皆附碑志清晰大图,并对祭文进行简要注释。第二部分附录包含黄帝赞颂、诗歌(15篇);黄帝传记(3篇);黄帝世系图表(3图);黄帝研究论文选辑(10篇)。本书通过对黄帝相关文献的整理、汇集、解读,既印证了陕西黄帝陵是国家公祭的重要场所,也为保存史料,赓续数千年绵延的黄帝陵祭祀传统和研究黄帝文化提供借鉴,为黄帝文化研究、黄帝陵祭祀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2.贾三强:《古代文学与文献论考》,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
《古代文学与文献论考》一书分为七个主题,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献进行了专题研究。第一部分考证王安石文章的系年问题,补苴前人失考之处;第二部为戏曲研究,辨析元杂剧的本色派与案头派、梳理陕西戏曲创作与表演历史、考察王九思《碧山乐府》的现存版本;第三部分讨论明清文学,论述明代文学思潮、解读《西游记》主题、考辨吴伟业仕清问题、分析《谐铎》一书;第四部分叙考凌濛初生平事迹及其佛教观;第五部分为《红楼梦》专题研究,包括贾宝玉的双重异化、《红楼梦》的结构和人物塑造;第六部分就地方文献的整理与考察展开探讨;第七部分紧承第六部分,进一步具体到长安学与长安文化研究。
3. 李芳民:《李杜韩柳的文学世界》,中华书局,2022年7月
《李杜韩柳的文学世界》全书以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四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影响深远的作家为研究对象,围绕他们的人生遭际、政治理想、个性品格、家世家风及文学创作展开论述分析,对其文学世界进行了新的挖掘,揭示了四位作家独特的个性品格与杰出的文学创造。附录四篇论文,则论及张九龄、岑参、李商隐与苏轼,或考证生平,或分析作品,重在掘隐发覆,阐述新意。该书的特点,一是以问题为中心,或就具体问题做出探索开掘,或就具有重要意义的论题展开讨论,力求言之有物,提出作者的新见,不作浮泛空论。二是通过作家遭际、个性、品格的分析与考索,揭示四位作家的个人遭际对文学创作个性形成的影响。三是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观照所研究的对象,深化问题的讨论。其中既有文史结合、考证辨析等传统方法的运用,也有家族与文学、空间与文学、文化记忆与文学等新方法与理论的借鉴。视角与方法的多样,使研究的深化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4. 王鹏程:《长安市上醉春风》,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
《长安市上醉春风》是王鹏程教授近年来学术随笔的萃集,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百家小集”第四辑,由著名学者王彬彬先生作序。该书上编《怀人忆事》主要是一些著名作家、学者的印象和回忆,如陈忠实先生、红柯先生,著名哲学家洪汉鼎先生等,感情真挚,恳恻如见。下编《品鉴钩沉》主要品鉴了余华的新作《文城》,爬梳了中国现代文学对话性批评精神的形成,考释了钱锺书清华读书时期的情诗,郝御风与抗战时著名的国立东北中山大学校歌,徐志摩空难之原因以及徐志摩与京剧的因缘等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作者缘据而立论,即事而求理,多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
三、CSSCI来源期刊/集刊论文
1.巩杰:启蒙现代性、共同体意识与视觉景观想象——文化空间视阈下的长城影像叙事与文化传播,《现代传播》2022年第7期
长城作为一种兼具时间绵延与空间交叠的古老的建筑空间,在中外不同的影像叙事中,经过了纪实性、符号化、象征化和景观化的嬗变,形成了从启蒙现代性、共同体意识(民族精神共同体、文化审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视觉景观想象的文化空间传播转向。长城影像文化空间见证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族影像形象和文化精神的历史嬗变。长城成为中西文化对比凝视与深层思考的一种“纪念碑性”的象征物,对中华文化在比对凝视与多元化想象中进行身份和属性认同。这就需要从视觉景观想象的悄然蜕变中挣脱出来,以影像的再生产来抵抗视觉景观化和奇观化想象,重新建构长城影像的真实面向,以期获得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更好的观念和理论支持;也要努力探寻全球-本土化语境下,长城影像在建构人类共同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文化价值。
2.段建军: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重要收获——评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小说评论》2022年第4期
长篇小说《长安》是一部以军工业的发展为视点,以军工人的命运为对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一作者用深情的现实关怀意向,透视生存于被折叠的两个空间中军工人的生存状况。揭开了蒙在军工厂、军工人及其生活世界上的面纱;用充满张力的文字,塑造了忽大年,忽小月,连福、焦克己等典型的军工人物形象。论文从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分析:1,折叠的生存空间;2,崇高的生存精神;3艺术的突破。总之,《长安》是新时代工业题材小说的一次突破,更是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
3.高峰:绥德话“左手”之“左”读tsɿ52音考,《语言学论丛》第六十五辑
绥德话“左手”的“左”可读tsɿ52音,与同摄内的字音差异甚大,不符合语音演变规律。绥德话果假摄字与曾梗摄字存在合流的历史。周边方言曾梗摄与蟹止摄合流的特点曾对其产生过深刻影响。绥德话果摄与曾梗摄字合流,导致“正”“左”读音相近,“正手(右手)tʂəŋ52ʂou0”与“左手tsəŋ52ʂou0”在听感上极易混淆,两个对立的概念缺乏应有的区别度。这种情况下,受到曾梗摄感染,绥德话就近选择曾梗摄残存的白读音韵母,“左手”说成tsɿ52ʂou0,避免了“同音冲突”。避免与“正手”的音近混淆是推力,果摄字与曾梗摄字全面合流、互相感染是拉力,一推一拉,最终导致“左”的特殊读音tsɿ52音的形成。
4.谷鹏飞:修辞学阐释的实践哲学路径,《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
李泽厚的阐释学思想是其人类学本体论哲学或实践哲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它以美与艺术作品的终极根源为阐释前提,以美与艺术的当下意义为阐释对象,以人类学本体论或实践哲学为具体的阐释语境,通过对美与艺术作品的图像学要素作人类学本体论的扩展,使阐释学成为一种勾连美与艺术作品的形式层、形象层、意味层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理解活动。这种活动因其同时包含了情境阐释、作品阐释与观念阐释的修辞学阐释要素,因而可笼扩为修辞学的阐释学方法。对于语言性文本的阐释,李泽厚通过文本阐释、文化阐释、历史阐释所建构的“哲学性阐释”,实际上内在地包含了修辞学阐释的全部要素,并可涵括为修辞学阐释学的重要中国形态。
5.谷鹏飞: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问题”的诞生,《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0期
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问题”的产生,宏观背景在于它所处的独特“中国语境”。在这一过程中,民族革命内部富有弹性的政治共同体的逐渐形成为其诞生提供了制度前提。进化论的广泛传播所引发的近代自然科学观念取代天理世界观,为其诞生提供了知识前提。现代文学理论内部由胡适、李大钊等所开启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最终赢获的唯物主义支配性地位,“文学革命”“革命文学”所带来的文学意义及其功能整体性变革等,则为其诞生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理解前提。而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代社会语境相结合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成为这一问题的主导性表现形式,宣告了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问题”的正式诞生。
6.谷鹏飞: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形态”的理论向度,《文艺争鸣》2022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中国形态”,是指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在“中国化”过程中,因面临新的“中国语境”、使用新的“中国方法”、追求新的“中国价值”所创生的新的阐释学形态。这一形态在近百年的“中国化”过程中先后表现为“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相统一”的中国形态、“真实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中国形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 的中国形态与“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相统一”的中国形态。这四类中国形态所共同具有的阐释学特征,就是它们均以阐释学的“应用”而非“原理”为取向,探求意义的“应当”问题而非“是”的问题,即探求阐释者的效果历史意识与阐释对象的效果历史所合力铸就的阐释活动的效果历史事件,而非某一固定的文本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形态”的“应用”取向的形成,从理论创生角度看,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化”过程中文艺政策逻辑周延的理论要求,而是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形态”本身的实践要求,即它视“好的阐释”为批判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阐释,从而使自身成为一种因时因地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实践阐释,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形态”的全新内涵。
7.李浩,“园林诗”范畴的史实与学理新说,《澳门太阳集团城9728学报》2022年第5期
论文通过梳理山水诗、田园诗和园林诗等概念的由来,叙述了山水诗、田园诗的缘起与演变,勾勒唐代园林的兴盛历程来彰显园林诗的突出特点。文章引入景观学“四种自然说”等理论,以求从学理上界定荒野、田园和园林等自然景观环境,也为园林诗范畴的成立寻找学理的依据,为当前的文学史和唐诗史书写提供一更新的话语系统和理论范畴。
8.李立:治理文艺,抑或文艺治理?——马克思主义文艺制度思想辨疑,《上海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
论文认为,文艺制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制度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制度思想中,文艺制度建设的终极目的并非治理文艺,而在于文艺治理。文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即在于文艺治理的特殊性。经由文艺制度建设达致文艺治理之目的,良善的文艺制度旨在现实地促进人的自由与解放。
9.李有军:夏声剧社京剧艺术生产体制探賾,《戏曲艺术》2022年第3期
剧社与戏曲学校是近代中国戏曲改良运动助推下涌现的新兴戏曲组织。1938年,刘仲秋、郭建英、封至模等人以救助难童、宣传抗战和改良国剧为动机,在西安发起创建了京剧夏声剧社。1942年“董事改组事件”后,夏声戏校脱离剧社前往成都、重庆、南京、上海等城市“旅行公演”。夏声剧社在经费异常拮据的情况下培养了马科、齐英才等京剧名家,开创了颇具现代意识的艺术生产体制。“民主共和制”的运行体制规避了传统京剧“班主制”的弊端。剧社制定的管理机制与夏声戏校推行的“实验戏剧教育”培养机制,成为剧社运行体制的有效补充。夏声剧社在切实经营过程中,尽管艺术生产体制存在执行的“完成度”问题,但作为战时京剧改良组织的“制度空间”,无疑是富有现代意义的。
10.梁思媛:《“大业”未竟:重勘 20世纪 20年代的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当代电影》2022年第8期
作为一家来去匆匆的民族电影公司,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凝聚着知识青年群体远超营业的爱国诉求。在具体经营和创作中,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强化其社会公益属性,一定程度上有效结合了电影影像与文字叙述的魅力,将影像资源成功转化为观众的价值认同,却因某些看似出彩的举措,导致公司宗旨的“走调”和最终失败。公司虽仅存一年,却关涉到洪深、顾肯夫、关文清、卜万苍、程步高等赫赫有名的中国影人,为发轫期的中国电影提供了精神标杆和宝贵经验,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值得重新探讨的对象。
11.马乾:中医古籍疑难字辑考十则,《汉语史学报》第26辑,2022年第1辑
文章利用形音义互求法、文献比勘法,考释了中医古籍中的10个疑难字。这10字分别来源于《疡医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类方证治准绳》《医学纲目》《神应经》《苏沈良方》《医门法律》《寓意草》《本草纲目》《千金方》十本典籍里。文章的考释结果可服务于中医文献的阐释与解读、古医籍数字化加工,促进中医药典籍与文化传承,以及大型字书修订、汉字计算器编码等工作。
12.陶成涛:论唐人“以汉喻唐”诗歌书写的乐府传统,《乐府学》第25辑,2022年10月
唐诗中“以汉喻唐”的现象反映了唐人比附汉代的文化情结。唐诗中“以汉喻唐”被认为体现了唐人在文化心理上对大汉的向往和对唐代直追汉代的自信。这些意见可以归纳为“以汉喻唐”诗歌书写的文化渊源。除此之外,“以汉喻唐”诗歌书写还承载着自身重要的艺术渊源,这是目前被学界所忽略的。在南朝的乐府诗中,大量的汉代意象集中出现,并且被唐代的乐府诗歌继承,进而形成了一个明确的“以汉喻唐”诗歌书写的乐府传统。唐代诗人继承了南朝乐府诗中“想象汉代”的文学传统,学习了南朝乐府诗中营造“汉代意象”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身“以汉喻唐”的诗歌书写模型。南朝乐府诗“想象汉代”的文学传统,是唐代诗人“以汉喻唐”诗歌书写的艺术渊源。
13.杨遇青:从利徐之学到乾嘉学术——论西学东渐视域下儒学知识的重构及其悖论,《人文论丛》2021年第2辑
明清以来,以利徐之学为中心的西学东渐不可避免地把中国儒者卷入了世界知识潮流,激活了中国儒者的数学兴趣,天文历算之学成为朴学的重要论域。这一时期儒学知识形态的重塑或多或少地契合着西学知识演进的范型,把外在的“天地间事物实理”视作“格致”的对象,把“九数”与“六书”视作朴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儒者之学被拓充为通天地人的通人之学,虚理之学发展为实事之学,深化了朴学的实证方法、精审学风和创新逻辑。透过西学的传播,天文历算之学在清代蔚为显学,拓展了实学的范围,为朴学夯实了根砥。但从利徐之学到乾嘉学术,二者之间有因果联系,也有不同旨趣。当乾嘉学术由“愈推愈密”的创新逻辑转向“穷源探本”的科学史的考掘,也限制了朴学的发展。
四、主办学术期刊
1.《中国文学研究文摘》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5月
本刊为文摘类期刊,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和“语言学”五个栏目,以“学术文摘”和“论点摘编”两种形式对上一年度中国文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进行梳理和推荐,旨在促进学术交流,繁荣文学研究,推荐学界新锐,传播文化思想,引领学术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本期刊拟每年出版一辑,今年上半年推出第一辑以来,在学界引发极大的反响;第二辑也将在年内出版。
2.《唐代文学研究》第2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7月
本刊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每年出版两辑,主要刊发海内外关于唐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刊物今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集刊评价名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来源期刊。第21辑设“特稿”“作家与作品研究”“学术评论”“专题研究”“学术新秀”五个栏目,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学者在唐诗、唐文、唐代小说等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既有视野宏阔的理论性探索,又有细致入微的实证考辨研究,展示出唐代文学研究的多元化视角与精深程度,为学界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参考。第22辑也将在年内出版。
文章版权归澳门太阳集团城9728所属
如需引用转载请联系